(明報)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
【明報專訊】「港童」現象充斥社會,讓年輕新一代抗逆境及自我照顧,運動絕對事半功倍。香港賽馬會 青少年馬術隊成員楊思朗、顧樂嘉、梁藹文及蔣景麟雖曾從馬背上跌過無數次,未有痛哭撒嬌,還學會照顧馬匹及清理馬廄等「厭惡」工作,不再凡事依賴父母,從習騎戒除了陋習。
別以為馬術只屬貴族玩意,除了一匹優良戰駒,騎者還要學懂照顧馬匹起居生活,少一點愛心與耐性也不行。「90後」小將楊思朗(Taylor)、顧樂嘉(Kendall)、梁藹文及蔣景麟(Lennard)自幼便於馬會公眾騎術學校習騎,17歲的Taylor及16歲的Kendall還於去年暑假獲馬會資助到德國 受訓,體驗刻苦的馬房生活。
清理馬糞『一腳踢』
「大師姐」林子心早前以學長身分返港指導後輩,她指出:「除了騎術技巧,學會照顧馬匹更加重要,從中與拍檔建立感情才會做到人馬合一,而且我們在外國訓練,由替馬匹洗澡到清理馬糞都是自己『一腳踢』,平時比賽亦要穿州過省,所以騎者必須學會自立。」
熱愛舞蹈及體操的Taylor自言享受「捱苦」:「我在9歲便獨自轉機到加拿大 探望父母,個性比較獨立。雖然平時較少做家務,我卻不會因為怕髒而抗拒替馬匹清理,因為牠們是我的伙伴,我有責任讓牠們活得健康舒適。」只有15歲的梁藹文笑言從習騎中領會到父母管教子女的難處:「我的拍檔Bubbles不算十分聽話,要花不少心思讓牠服從我的指令,如牠不乖便不給牠紅蘿蔔吃,必須有獎有罰,真的有點像媽媽教導兒子呢。」
訓練愛駒 體會父母難處
Taylor前年轉讀沙田 學院,與就讀英皇佐治五世學校的Kendall同須應付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(IB Diploma Programme),有別於傳統會考及高考,IB課程還須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及社會服務,不會只著重學術成績,激勵雙姝領會運動樂趣。Kendall於2000年隨父母由南非移居香港,母親是香港投球隊教練,兄長是香港板球隊成員,她卻對馬術情有獨鍾:「雖然從馬背跌過無數次,但當你成功穿越下個障礙時,那些痛楚實在不算什麼。」
文、圖﹕徐嘉嘉